[原平二手農(nóng)機拖拉機]有沒有人步行過十公里?
我是1954年11月生人,1963年清明節(jié)前夕,我跟隨母親回娘家,從內(nèi)蒙古昭烏達盟(現(xiàn)在的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彥琥碩公社要日吐大隊河東第二生產(chǎn)隊,步行去大板鎮(zhèn),共45公里,我們娘倆分兩天走到。我當時還不到8周歲半,我的母親當時還懷有3個多月的身孕。母親的娘家在河北省承德市承德縣上板城西大廟公社三道灣大隊。我們是從大板鎮(zhèn)坐汽車到赤峰市,再從赤峰市坐火車到京承線上的西大廟車站下車,走約2公里到我的姥姥家。
那個時候,偏僻的鄉(xiāng)村也沒有公共交通。第一天,我們娘倆走了25公里,大約從早上的7點多(當時也沒有鐘表)走到下午的6點左右,中途在山頭前村,我的一個叔伯姑姑家吃了頓午飯。途中我們帶了幾個玉米面餅子和兩瓶子涼水。我光身穿了一件破舊的棉襖棉褲,累的我哭了好幾次,但在母親的鼓勵下,共用了約11個小時的時間(包括中午吃飯),走完了25公里的路程。
我的經(jīng)歷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是難以置信。但這千真萬確的事。
不可能,誰能步行十公里?我說的不可能有人能步行十公里,是不可能有人一小時步行十公里。
九十年代我在河南濟源拉平車收廢品,不是到勛掌,就是去大社。勛掌距離我們住處18公里,大社距離我們住處17公里,早上拉空車去,走街串巷收廢品,晚上拉幾百斤廢品返回,每天都走幾十公里。最遠拉平車去過九里溝竹園、鄭平,來回五六十公里,天不亮出發(fā),拉著裝著幾百斤廢品的平車晚上十點以后回到住處。
在九十年代中期幾年中,哪一年都是拉平車步行成千上萬公里。
下圖是我八十年代初拉平車去淮北淮南,全是步行。
唉!吾輩老矣!雖然再也不能一天步行五六十公里了!但是一天步行十公里還是輕輕松松能做到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那就要回到五十七年前。那時上山下鄉(xiāng)來山區(qū),離家足足有十六公里路。
六十年代,國家經(jīng)濟并不富裕,道路并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寬敞明亮,能條條大路通羅馬。交通工具樣樣齊全,省力省時。
那時,都是一米左右寬的小路,繞著田間小道彎彎而行。根本沒有什么交通工具啊!
不管路途有多遠,但家里總得回吧!那回家就得走三十五六里路,每一個月一次。那時自己年齡只有十八九歲,第一次磨破腳泡也是堅持到底,長途跋涉鍛煉了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
現(xiàn)在的日子真是沒法與六十年代相比,現(xiàn)在家家都有汽車,我家就有兩輛轎車,兒子媳婦各一輛。
六十年代,走三十多里路,起碼得三個小時。而現(xiàn)在,只要家里有車,一二里路也得開車代步,真是瀟灑安逸。
但是,歷史是不能忘記的,憶苦思甜或許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不忘過去的苦,才能知道今日的甜。




看到這個問題后,不由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件事。
那還是在恢復高考后,我在忻州市讀書的時候發(fā)生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剛剛上了晚自學,有同學急急忙忙去教室告訴我,說有一位老人要找我,并說是我的親戚。我當時還有點懷疑他在騙我,離家鄉(xiāng)這么遠,咋還 原平二手農(nóng)機拖拉機能有親戚來找我?
當我跟隨同學回到寑室后一看,原來是我的大兄長親哥來到了學校找我。看到哥滿身的塵土與蒼桑的臉,我忙讓他坐在了床鋪上。我問哥怎么老遠的來到這里?只見哥說,他是去定襄縣城去辦事,從早晨一起來步行到忻州來找我,休息一晚上再準備回原平家鄉(xiāng)。我說從定襄到忻州有好幾十里地,你怎么不坐公共汽車呢?他說他帶的錢已花光了,只好來找我?guī)兔?,從早上走到晚上,還沒有吃過飯。我忙去灶上求師傅給了幾個饅頭,打了些開水,安頓兄長睡了一晚上,第二天我買了回家的公共汽車票。
望著兄長遠去的背影,我的心中掠過一陣陣的悲傷,可憐的農(nóng)民老大哥。

步行十公里,對于我來說是平常的事。我們家親戚包括外公家、姑爺家、姨媽家散落在周邊二、三十公里范圍。在我小時候,農(nóng)村交通完全處于原原平二手農(nóng)機拖拉機始狀態(tài),走訪所有親戚都靠兩條腿。79年,農(nóng)村還未完全解決溫飽問題,更缺乏經(jīng)濟來源。原平二手農(nóng)機拖拉機我進縣城上高中,距家26公里,每個月回家一趟背米到食堂繳伙食。為了節(jié)約車費,從學校返家記不清多少次全程步行。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nóng)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quán)歸原作者。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97661a.com/ershou/2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