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鯢的發(fā)病原因 ,大鯢養(yǎng)殖需要注意的問題
農機大全網(m.97661a.com)今天給各位分享大鯢的發(fā)病原因 ,大鯢養(yǎng)殖需要注意的問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大鯢的發(fā)病原因 ,大鯢養(yǎng)殖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1、大鯢的發(fā)病原因 ,大鯢養(yǎng)殖需要注意的問題
大鯢的發(fā)病原因 ,大鯢養(yǎng)殖需要注意的問題 ♂
大鯢的發(fā)病原因 ,大鯢養(yǎng)殖需要注意的問題大鯢的發(fā)病原因:大鯢本身抗病能力差;水質不好、水溫巨變;大鯢肌體受傷,未及時發(fā)現和處理;不換水,造成水質變化;餌料的處理不當;疾病檢查不嚴格,成為新養(yǎng)殖場地發(fā)病的源頭。大鯢對魚餌適口性比較差,所以食量少,生長不良,身體瘦弱,抗病能力差,容易感染病原菌死亡。
一、大鯢本身抗病能力差
大多數魚餌質量差,大鯢對魚餌適口性比較差,所以食量少,生長不良,身體瘦弱,抗病能力差,容易感染病原菌死亡。
二、水質不好、水溫巨變
1、水質不好,水溫巨變,這都是大鯢發(fā)病的原因,大鯢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15~22℃。大鯢是一種變溫動物,水體各種理化因素對大鯢的生活、生長、繁殖都有著特殊的作用,對水溫有著不同的要求。水溫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大鯢的呼吸頻率和新陳代謝,水溫升高呼吸頻率增強,氧耗增加。這樣的時候如果有足夠的餌料,就能加快大鯢的生長。反之,輕則發(fā)病,重則死亡。
2、酸堿度過高或過低也不適合大鯢的生長,大鯢的適生范圍為6.5~8,如果超過9時就會死亡。溶解氧的量只有4mg/L才能正常生長,低于2mg/L會發(fā)育不良,導致畸形,過高會引起氣泡的上升,會引起大鯢的氣泡病。水質過肥,水中含有有毒的化學物質,都是導致大鯢發(fā)病的主要原因。
三、大鯢肌體受傷,未及時發(fā)現和處理
由于大鯢在爭食過程中發(fā)生了互相撕咬,大鯢的肌體一旦受到傷害,這些病原菌就會從傷口上乘機入侵,使傷口部位感染,傷口發(fā)炎,甚至可能引起全身感染,引起并發(fā)癥。
四、不換水,造成水質變化
由于大鯢是肉食性的,大量捕食餌料魚,其排泄物對養(yǎng)殖水體的污染十分嚴重,但從表面看池水卻很清澈。養(yǎng)殖戶往往用常規(guī)品種養(yǎng)殖中看水色的方法來判斷水質的好壞,認為池水清、透明度高就是水質良好,不換水,在疾病防治上不引起足夠的重視。
五、餌料的處理不當
大鯢發(fā)病,除自身免疫力太弱和水體不良因素發(fā)病外,在大多數的情況下,與餌料魚的處理不當有關。養(yǎng)殖戶不處理餌料魚,直接喂大鯢,餌料魚帶來的寄生蟲病、出血病、腸炎病等傳染給大鯢,而且速度很快。由于餌料魚不適口,造成大鯢無法攝食;或由于餌料魚游動速度過快,大鯢不能攝取,長期處于饑餓的話,營養(yǎng)不良,體質就會減弱。
六、疾病檢查不嚴格,成為新養(yǎng)殖場地發(fā)病的源頭
由于初次養(yǎng)殖大鯢的朋友對大鯢病害不是十分清楚,常將一些病鯢與健康大鯢放到一起飼養(yǎng),這樣容易造成交叉感染,造成新的疾病傳播。凡有新購進的大鯢必須經消毒處理后,進行觀察記錄以及進食情況,做到進場消毒、隔離觀察,最大限度杜絕外源病變的交叉感染。
大鯢的生活習性,大鯢的繁殖 ♂
大鯢的生活習性,大鯢的繁殖大鯢主要分布于亞洲,中國大鯢除新疆、西藏、內蒙、臺灣未見報道外,其余省區(qū)都有分布。生性兇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蟹、蝦、蛙、蛇、鱉、鼠、鳥等為食。它的牙齒不能咀嚼,只是張口將食物囫圇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雌鯢在每年7~8月間產卵,卵子在巖洞內產,每尾產卵300多枚,剩下的撫養(yǎng)任務交給雄鯢。
一、大鯢的生活環(huán)境
1、大鯢一般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間,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夜間靜守在灘口石堆中,發(fā)現獵物通過后,就會突然進行襲擊。由于它嘴里的牙齒又尖又密,獵物進入嘴里很難逃掉。
2、據統(tǒng)計,大鯢的自然資源蘊藏量約為9萬尾,以丘陵山區(qū)的資源量為多,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由于工業(yè)污染的加劇,資源更顯不足。四川巴中市南江縣巴山區(qū),山高林密,且無工業(yè)污染,是魚類生存的最佳環(huán)境。
二、大鯢的食性
1、大鯢性兇猛,肉食性,以水生蟲、魚、蟹、蝦、蛙、蛇、鰻、鼠、鳥等為食。漁業(yè)方式為“守株待兔”。牙齒不能咀嚼,只是張開嘴吞下食物,在胃里慢慢消化。
2、大鯢有很強的耐饑能力,飼養(yǎng)在清涼的水中兩三年不吃也不會餓死。同時也可以暴食,飽餐一頓可以增加體重的1/5。食物不足時,會發(fā)生同類相殘的現象,甚至用卵充饑。平時躲躲藏藏,喜歡把身體的顏色和周圍的石頭一樣,以免被天敵發(fā)現。
三、大鯢的生長地
1、大鯢主要分布于亞洲,中國大鯢除新疆、西藏、內蒙、臺灣未見報道外,其余省區(qū)都有分布,主要產于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
2、中國大鯢原產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國的五大區(qū)域:一是湖南張家界、江永、岳陽和湘西自治州福建武夷山;二是湖北房縣、神農架,麻城龜峰山,羅田天堂寨;三是陜西漢中、安康、商洛;四是貴州遵義和四川宜賓、興文、威遠葫蘆口、巴中南江等地;五是江西靖安。
3、大鯢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鶴峰、利川、恩施,廣西柳州、玉林,甘肅天水、文縣,河南欒川縣,盧氏縣、蒿縣,南陽內鄉(xiāng)寶天曼,山西垣曲縣,浙江慶元,貴州黔東南,在潮州鳳凰山天池,其中靖安縣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在全國首次發(fā)布公告保護大鯢,成立全國第一個大鯢自然保護區(qū),成立全國第一個縣大鯢研究所,2001年將大鯢定為縣吉祥物。靖安縣大鯢人工繁殖技術成果全國領先,通過中國科學院相關專家鑒定,具備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大鯢的技術條件。2005年8月,中國水產加工和流通協(xié)會授予“中國娃娃魚之鄉(xiāng)”頭銜。
四、大鯢的繁殖
雌鯢在每年7~8月間產卵,卵子在巖洞內產,每尾產卵300多枚,剩下的撫養(yǎng)任務交給雄鯢。雄鯢把身體曲成半圓形,不會被水沖走或受到敵害,2~3周后孵化幼斷鯢,15~40天后小鯢分散生活,雄鯢才離開。大鯢的壽命在兩棲動物中最長,在人工飼養(yǎng)的條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大鯢的繁殖行為有哪些?大鯢的雌雄鑒別 ♂
大鯢的繁殖行為有哪些?大鯢的雌雄鑒別在大鯢產卵前,兩條親鯢會咬在一起,即使用手電光照射也不分開。如果松開后發(fā)現唇上沒有傷痕,就可以初步判斷為產卵前性行為。大鯢產卵時,雌鯢會附在巖石或木塊上產卵,并且還有護卵行為,如果遇到敵害時,會比平時警惕兇惡許多,當幼鯢長到4-5厘米時便會進入冬眠。
一、大鯢的雌雄鑒別
1、辨別大鯢雌雄主要是從泄殖孔的特征來鑒別,尤其在生殖季節(jié)更為明顯。在繁殖季節(jié),雄性大鯢的泄殖腔腺為飽滿的大豆瓣狀,形成隆起的縱橢圓環(huán)形,十分明晰,將泄殖孔包繞于其中,并且泄殖孔外緣有一圈不規(guī)則的肉質狀小突起。雌性生殖孔多為圓形,孔徑相對較小,生殖孔兩側沒有白色突起,孔外緣平滑,內緣可見兩側的皮層形成向腔面突出的皺折。在非繁殖期,雌雄大鯢的泄殖孔差別不大,也不容易區(qū)分。
2、解剖泄殖孔周圍發(fā)現,雄性隆起處皮下有一對瓣狀腺體——泄殖腔腺,而雌性的泄殖孔周圍皮下是少量的結締組織。處于非繁殖期和性未成熟的大鯢,雄性的泄殖孔周圍沒有明顯的隆起,而泄殖腔腺體則較小,為扁條狀不形成環(huán)狀。另外,在行為方面,生殖季節(jié)雌性較為兇頑,雄性則較為溫順。
二、大鯢的雌雄性比
1、統(tǒng)計繁殖期的性比關系,在某種意義上說,可預測大鯢的繁殖能力。
2、據相關的統(tǒng)計,在自然狀況下大鯢的性比接近于相等,這對天然資源增殖是有利的。另據陜西城固縣大鯢研究所無選擇地捕捉并解剖發(fā)現,在繁殖期,雄性比雌性略多一些。
三、大鯢的性腺發(fā)育和年周期
大鯢孵化出后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長5年,體長達400mm左右,體重在360g以上,性腺基本發(fā)育成熟。
四、大鯢懷卵量與體重的關系
1、大鯢每年產卵1次,懷卵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大鯢的繁殖力大小,大鯢的懷卵量一般不大,懷卵量與年齡、營養(yǎng)條件密切相關,變化大。
2、城固縣大鯢研究所的結果表明,1.5-2.5公斤的大鯢懷卵為400-600枚。觀察結果表明,大鯢的絕對懷卵量是隨著體重的增加而增加的,相對懷卵量是隨著體重的增加而減少的。體重在615-1000g之間的大鯢,懷卵量相對是最高的。
五、大鯢的繁殖行為
1、據野外觀察,在大鯢產卵前,2條親鯢口與口咬合,雄鯢主動咬合雌鯢上嘴唇,雌鯢咬合雄鯢下嘴唇,兩條大鯢的身體大致直線,不停地左右擺動,擺動頻率約為35-40次/min,即使用手電光照射也不會分離。
2、聲音和振動使其分離后,會立即咬上,猛烈扭動身體,保持3-4小時才松開。松開后嘴唇上沒有傷痕,可以排除爭斗的可能性,初步認定為產卵前性行為。
3、在大鯢產卵前,由雄鯢游到雌性棲息地,選用水深1m左右的隧道狀洞穴,清水可從洞口流入其中。雄鯢進入洞穴,用腳尾和頭部清潔洞口。
4、在大鯢產卵時,雌鯢會將卵帶的一端粘附在巖石或木塊等附著物上,邊爬邊產卵。此時,雄鯢去受精后,將卵帶纏繞在身體上孵化,或者留在洞里保護受精卵。
5、根據觀察,大鯢有保護卵的行為,在洞里保護卵,遇到敵人就出來攻擊,比平時更加警惕兇惡。野外見過1公斤左右的親鯢攻擊比它大1倍的個體,在保護卵的時候用餌料(青蛙和小魚)向外釣拉,大鯢立即松口而不會被拉出洞外,這和非繁殖期截然不同。另一親鯢在產卵附近洞中居住,有時也有護卵行為。
6、野外大鯢孵化期為35-42天,同窩卵的孵出日期也不同,可相差幾天。當年幼鯢長到4-5cm即進入冬眠,同一洞中可見數十尾幼鯢群居,有時可見親鯢與幼鯢在一起冬眠。
大鯢經常性吐食怎么辦? 大鯢吐食的原因 ♂
大鯢經常性吐食怎么辦? 大鯢吐食的原因解決大鯢的經常性吐食,就要做好養(yǎng)鯢的日常管理工作。建設養(yǎng)鯢池要水源充足,注水方便,環(huán)境清潔,最好在山高林密、泉水潺潺的林區(qū)建造養(yǎng)殖鯢場。在養(yǎng)殖池周圍建造高2m的圍墻,防止人為對大鯢的騷擾。在養(yǎng)殖大鯢的池內建造人工洞穴,便于大鯢棲息。合理放養(yǎng),每10立方米的水體可以投放50-80g的大鯢5-6尾。
一、大鯢吐食的原因
1、環(huán)境原因
(1)水質的影響:自然界中大鯢經常生活在潮濕的深山密林的溪流中,水源是無污染的山泉水,水質清爽柔軟,最適合大鯢的生長發(fā)育。人工養(yǎng)殖大鯢時,水源一般是池塘、倉庫、湖泊的水和經暴氣的自來水,水體溫度、ph值、溶氧量、透明度與山谷溪水有一定差異,特別是水體中的礦物質含量難以達到山溪泉水的標準。有些地方受水源的限制,回收利用養(yǎng)殖池的水,容易引起大量的殘餌和排泄物污染水質,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如nh3、h2s等。相關資料顯示,當水體中h2s含量達到0.035mg/時,大鯢的攝食量明顯減少,活動能力減弱,h2s含量高于0.15mg/時,大鯢就會停食,或者少量攝入也會出現嘔吐,嚴重時會導致大鯢中毒死亡。
(2)養(yǎng)鯢池建設不合理:根據大鯢具有喜陰暗怕強光的習性,地下室光強度過暗,限制了養(yǎng)殖魚體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如光合細菌、藍綠藻等,破壞了養(yǎng)殖水體中的生態(tài)平衡,使大鯢的生理機制紊亂,誘發(fā)了吐食。有些人在人口密集的生活區(qū)建造大鯢池,池內也不建人工暗洞,大鯢經常被過去的行人和車輛嚇到。
2、人為原因
(1)放養(yǎng)密度不當:大鯢人工養(yǎng)殖時的密度是自然種群密度的數十倍、數百倍,大鯢的基本生存空間受到限制,測試顯示,大阿尼的養(yǎng)殖密度達到8kg/m3以上時,便可造成大鯢吐出食物。
(2)餌料質量差:由于大鯢是肉食性動物,在自然環(huán)境中魚通常以蝦、蝌蚪、水生昆蟲、螺蚌等活體餌料為食物,在大鯢人工養(yǎng)殖時,由于活體餌料的限制和經濟利益的考慮,除了喂食一定量的活體餌料外,還以便宜的動物尸體、內臟、血液下腳料等為主,這些餌料在高溫季節(jié)容易腐爛變質,污染池內的水質,導致大鯢食物中毒,輕者吐食,重者死亡。
(3)喂食方法不當:人工喂食時,喂食量時多時少,特別是在大鯢的生長盛期,當投餌量過小時,必然會引起大鯢的相互殘食,在撕殺過程中,容易引起大鯢的吐食和肉體損傷,喂食量過多時,大鯢經常吃得太多,受到刺激或驚嚇就會吐出來。
3、疾病原因
(1)寄生蟲?。捍篥F患寄生蟲病通常是由擬牛頭吸蟲、東方后槽吸蟲、無棘吸蟲等寄生于大鯢腹腔內而引發(fā),當這些寄生蟲在大鯢體內大量繁殖時,病鯢也有吐食現象。
(2)腸胃炎?。和尥薜奈故尺^程中,如果喂入霉爛變質或不干凈的餌料,容易引起大鯢腸胃炎病,其癥狀是伏臥不起,攝食量大幅減少,糞便稀少,伴有大量膿血狀粘液,也有嘔吐的跡象。
二、解決大鯢吐食的措施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
(1)養(yǎng)鯢池條件:建設養(yǎng)鯢池的基本條件是水源充足,注水方便,環(huán)境清潔。最好在山高林密、泉水潺潺的林區(qū)建造養(yǎng)殖鯢場,在養(yǎng)殖池周圍建造高2m的圍墻,防止人為對大鯢的騷擾,在養(yǎng)殖鯢池內建造人工洞穴,便于大鯢棲息。池子旁邊可以種植樹木和水草,模擬野外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2)合理放養(yǎng):人工放養(yǎng)大鯢的密度比自然種群密度要大得多,合理放養(yǎng)既可充分利用水體,實行集約化精養(yǎng),又能避免大鯢因密度大而誘發(fā)吐食。一般來說大鯢的放養(yǎng)密度可根據水源、水體、餌料、鯢種等因素來確定,如水源好、餌料豐盛,每10立方米的水體可以投放50-80g的大鯢5-6尾。
(3)科學喂食:人工喂食“四定”,一是定時,根據大鯢投入的晝伏夜出的習性人工配合喂養(yǎng)飼料,多在傍晚進行;二是定位,要在養(yǎng)鯢池內建筑餌料臺,并定期用消毒液沖刷餌料臺,經常保持餌料臺的干凈,投喂時將餌料直接投放于餌料臺上;三是定質,大鯢餌料要求新鮮,以鮮活小魚蝦、蝌蚪為佳,也可于養(yǎng)鯢池內投放一定數量鯽、鯉、羅非魚等繁殖力強的魚類,讓大鯢自由捕食,所投喂的人工配合飼料,要求營養(yǎng)全面無霉變;四是定量,投餌量可根據水溫、大鯢個體的大小靈活掌握,在傍晚時分投餌以第2天黎明前吃完為宜。
(4)調節(jié)水質:滿足大鯢對水質的要求。
2、防治疾病
為了預防疾病的發(fā)生,定期向養(yǎng)殖魚池噴灑0.3~0.4g/m3強氯精或0.2~0.3g/m3二氧化氯藥液。當大鯢患有腸胃炎時,應先停食2~3天,讓大鯢處于半饑餓狀態(tài)后再喂食餌料。食物配方為磺胺胍5g+土霉素3g+氧氟沙星5g均勻混合5kg動物肉糜,每天喂大鯢1次,連續(xù)3~5天療程。當大鯢患寄生蟲病時,可按每5kg餌料中添加敵百蟲(90%結晶)15g呋喃丙胺3g,每天1次,2次即可治愈。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97661a.com/news/11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