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平時是怎樣辛勤工作的?
農民平時是怎樣辛勤工作的?
農民平時都是怎樣辛勤工作的?
回答這個問題應分開來講,因為農民的農事勞動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各個時期也在發(fā)生著很大的變化。起碼須分三個時期來說。這還是從解放后說,細說就太多了,就簡單的交流一下。
解放以后那時是農業(yè)互助社,到50年代末成立了人民公社(鄉(xiāng)鎮(zhèn))生產大隊(村)。80年代分田到戶即聯產責任制(說是30年不變)。近年來又延續(xù)30年不變。在這30年不變的過程中,國家又有了一個新措施,即土地流轉方法。由數個農民或其它人員經土地管理部門批準辦理相關經營手續(xù),成立農村農業(yè)合作社,可以大面積承包農民的土地,這是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協(xié)商而定的。
通過這一系列的農事經營的變化,農民農事活動勞作的方式方法也發(fā)生了變化:
一、生產隊時期;農民都是參加集體生產勞動,隊長每天派工,以掙工分累計,決定一年的收益。累倒說不上累,因為是大集體,窮富一鍋燴,社員們沒有幾個“拼命”干的。加上生產條件、農資等都不發(fā)達豐裕,工作都是人工畜力,沒有機械化,畝產量很低,多在300~400斤左右,農民生活以粗糧為主,勞動一年收益微薄。談不上生活富裕。
二、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80年代前后,生產隊模式解體,實行了分田包產到戶。連續(xù)幾年,農民的生活有了可喜的改變,隨著國家的發(fā)展,農資等生產資料供應豐富,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也舍得資本投入,加上辛勤勞作,糧食產量翻番,玉米小麥畝產量突破千斤,隨然糧價不高,但相應的農資價格也不高,農民生活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從此以后,基本不再吃粗糧了,都以細糧和大米為主食了。糧食除留足口糧,其余糶賣成錢,農民確實生活感到了未有過的幸福。
三、近期;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yè)稅收,減免了繳公糧,并同時給予種糧補貼。農業(yè)機械化也逐步實現。農資的豐盈供需,農民的主要勞動工作方式和收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革。不過,后來可能受世界金融經濟的影響,農資等物價飛漲,致使農民因投資大,糧食價格未上漲,因而,雖然畝產均在千斤以上,但增產不增收。加上所有日用消費等都水漲船高,而糧食作物達到一定的產量后,畝產再提高并非易事。農民的生產生活陷入瓶頸。難以有長足的發(fā)展。
四、社會變化及生活習俗的變化;現在我國處于高消費時代,農村的習俗也隨之變化,單從婚嫁問題上說,現在張口就是車、房、高額的彩禮,一般家庭難以招架。因而,多數的青年人選擇打工掙錢,國家也正好有了流轉政策,所以,多數農民都把土地流轉了,能打工的都出去打工,即使有部分舍不得流轉的,也只是一些中老年人和婦女操持了。因為,高消費的生活,經營土地的收益難以應對家庭生活開銷,才形成了現在的農村社會局面。
總之,農民的勞動方式,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面超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勞動場面已成過往,機械化、現代化、智能化的普及,所有的農事活動,基本完全由機器而作,農民只干些部分機器不便干的工作?,F在即使是種地,相對也是較容易的,農民的勞動力真正得到了解放,這是毋容置疑的事實。現在,做農民也不再像過去,披星戴月、沒日沒夜,辛苦勞作,貧窮熬煎了。即使個別家庭確實因種種情況困難的,國家有各種補貼照顧政策,也都可以保證溫飽生活。以知足的心態(tài)而言,新時代新農村的農民還是幸福的!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97661a.com/news/17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