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巧致富之“眾籌”,用“種地”實現脫貧
農民巧致富之“眾籌”,用“種地”實現脫貧
在傳統(tǒng)印象里,種地往往意味著貧窮,若想致富,發(fā)展農業(yè)不如發(fā)展工業(yè),發(fā)展工業(yè)不如發(fā)展商業(yè)。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的一份調研報告稱,占全國糧食總產量近四分之三的我國800個產糧大縣中,國家級貧困縣超過百個,貧困人口達3600萬。
同樣是種地,不少地方確實越種越窮,但在江西省160多萬人口的農業(yè)大縣鄱陽,“種地”卻成了戰(zhàn)勝貧窮的法寶。鄱陽縣委書記張禎祥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通過發(fā)展農業(yè)是能夠帶動農民致富的。去年在鄱陽,糧食增產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占到了40%。”
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眾籌各類專業(yè)合作社超1000家
“眾籌”就是集眾人之力來完成某件事情,這幾年這個詞越來越熱。在鄱陽,對農民收入增長幫助最大的就是他們自發(fā)“眾籌”起來的農民合作社。
與以往一家一戶種水稻,澆水、運苗、插秧各個流程都獨自完成不一樣,通過發(fā)展專業(yè)合作社,幾乎每一個程序都有專門人員用器械操作。
如今,鄱陽農業(yè)已經實現了全程自動化、機械化,從機器耕作、插秧,到飛機打農藥、防蟲害,最后收割、烘干稻谷保存也都是機械化,已經幾乎不需要人工了。農民合作社的業(yè)務也不止于當地鄉(xiāng)鎮(zhèn),已經走出了江西省,比如,飛機打農藥就到過安徽。
農民合作社門檻很低,愿意出一份力的農民都能參與。鄱陽縣樂豐紅興專業(yè)合作社農機托管中心的廉清洪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農民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有技術的出技術,有裝備的出裝備,只要你能融入合作社,為合作社做某一方面的貢獻,我們都吸收,都可以加入?!?/p>
眾籌后的合作社運營起來不會亂嗎?
對此廉清洪表示,合作社雖然是農民組織,但已經應用了現代企業(yè)管理模式,有流程和規(guī)矩,物品出庫有流程,機械維修和保養(yǎng)也有流程,就連油料的使用管理也在嚴格的監(jiān)控之下。日常決策通過合作社的理事會決定。
廉清洪還舉了個例子:“如果我們看中了一臺設備,我們就會開一個合作社的理事會,和有資金的農戶討論,到市場上去調查采購什么裝備,通過之后馬上去采購回來,然后讓技術先進的農戶去操作?!?/p>
合作社還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F在,農民的工資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獎金,有很明確的獎懲制度?!安逖聿宓枚唷⒃O備損耗低、油量使用少、沒有出安全事故,就會比別人收入高。我們要走向市場競爭,不要讓我們做事人吃虧。”廉清洪說。
到目前為止,鄱陽縣組建的農機、蔬菜、苗木、畜牧養(yǎng)殖、生態(tài)農業(yè)等專業(yè)合作社已突破1000家,通過引導農民“眾籌”建立專業(yè)合作社,使農戶經營由“散兵游勇”走向“集團作戰(zhàn)”。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已成為當地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扶貧致富的一條有效途徑。
如今,合作社的農民人均耕地已接近6畝,正常年份每畝年純收入能超過1000元,人均6畝的收入就是6000元。按照人均年收入3200元的貧困線,現在合作社的農民收入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標準。
江西是全國的糧倉,鄱陽又是江西的糧倉。鄱陽縣委書記張禎祥說:“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農業(yè)若荒廢了,糧食靠進口,會受制于人;農業(yè)是鄱陽的擔當,鄱陽要堅決打破收入和糧產量倒掛的魔咒,發(fā)展農民合作社,用‘種地’實現脫貧,為國家糧食安全盡一份力。”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97661a.com/news/193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