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人如何理性看待互聯網+農機
農機人如何理性看待互聯網+農機
互聯網+無疑是近來社會上最為熱點的詞匯之一,而互聯網+農機在我們農機圈子里更是幾乎被神話。到底互聯網+農機的內涵是什么,我們也早進行過很多探討,但更多的還停留在理論層面。
今天,筆者拿農業(yè)機械雜志社的媒體產品布局來簡單說一下。
眾所周知,農業(yè)機械雜志社旗下媒體有將近60年的歷史,1958年創(chuàng)刊的《農業(yè)機械》雜志是農機行業(yè)創(chuàng)刊最早、發(fā)行量最大、影響面最廣的一本專業(yè)媒體,先后出版超過800期,發(fā)行總量超過4000萬份,超過1.5億人閱讀過。
此后,相繼又創(chuàng)刊了專門針對農機手的讀物《農機導購》雜志,還有一本專注學術研究的《農業(yè)工程》雜志。
這樣一來,平面讀物中針對不同層面的合法刊物基本全部覆蓋,而且我們也一直在努力提升內容質量,讓刊物所報道內容確實符合載入史冊并對當時有深刻影響的內容主導。
當然,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我們先后在第三方平臺上進行了嘗試,諸如微博、微信、今天頭條等,我們都開通了官方媒體平臺。其中微信還獲得全國科普新媒體飛躍獎,全國僅有10個,大家熟知的果殼等也在此列。而今日頭條上的媒體號,自開通不到一年的時間,瀏覽量已經突破1千萬的數量級,單篇最高閱讀超過100萬。
很明顯,看起來平面讀物閱讀量似乎要比互聯網小一個數量級,畢竟如今《農業(yè)機械》雜志的單月發(fā)行量也就4萬冊,《農機導購》雜志平均每月也就1萬多冊,而農業(yè)機械雜志社的第三方媒體平臺單月閱讀量始終保持在100萬以上。
可是,當我們對讀者進行調研時卻發(fā)現,互聯網的讀者大部分不專業(yè),而且不固定,對農業(yè)機械的認知停留在較低的層面。而平面讀物的讀者,特別是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訂閱的讀者,對內容的識別能力則較強。
可能因為互聯網是免費的,又加之粗制濫造的信息很多,所以讀者無法更加認真的對待內容。反倒是花錢訂閱的雜志,讀者更加珍惜。
但是,這里并不是完全否定互聯網上讀者質量有多低,而是互聯網講究一個海量的規(guī)則,在海量內容之下引來的海量讀者,盡管不專業(yè)、不固定,但如果僅有0.1%的轉化率,那也是相當可觀的。
同時,平面讀物對于讀者的互動和反饋,閱讀習慣和消費行為等方面的監(jiān)測,都是缺失的。相反,互聯網平臺能夠輕易的給用戶畫像,能夠形成一個媒體大數據平臺,將粘性較高的重度用戶的需求挖掘出來,從而產生價值。
剛剛上線不到一年的知谷APP就是這樣一個平臺,我們現在沒有大力推廣,積累了將近5萬個注冊用戶,活躍度在20%以上,已經基本能夠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xù)打磨內容、功能等服務,更確切地挖掘用戶需求。
以上只是拿流量思維,對平面媒體和互聯網產品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并不是說平面媒體和互聯網產品孰優(yōu)孰劣,就像傳統(tǒng)制造和信息化制造一樣,各有各的優(yōu)勢,也各有各的弊端。
我們要做的是發(fā)揮各種工具或者載體的優(yōu)勢,有機地將各種產品組合起來,以實現價值上的提升。只有提升了價值,產品才有價值。燒錢或者其他因素帶來的虛假繁榮,無法帶來進步。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97661a.com/news/23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