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菜如何種植?
甘藍菜如何種植?
甘藍又名包菜、卷心菜等,其利用對象為葉片,柔嫩多汁、粗蛋白和維生素含量豐富、適口性好、消化率高,是奶牛晚秋至春季的重要青飼料。甘藍為十字花科蕓苔屬二年生植物,播種當年產(chǎn)生大量葉片,第二年抽薹開花。甘藍開花前養(yǎng)分含量豐富,飼用品質(zhì)好;抽薹開花后不僅養(yǎng)分含量和消化率迅速下降,而且?guī)в袧庥舻漠愇?,飼用品質(zhì)差。甘藍在夏末秋初播種,晚秋初冬收獲利用的稱秋甘藍;深秋播種,第二年春季抽薹前收獲利用的稱春甘藍。甘藍的適宜生長溫度為20~25℃,該溫度條件下葉片生長旺盛;但結(jié)球甘藍開始結(jié)球后,15~20℃有利于結(jié)球。甘藍耐寒力較強,成株能忍受零下10~12℃的短期寒冷。當植株具有10片以上的葉片,在冬季低溫條件下通過春化階段后,春季便能抽苔開花。因此,秋甘藍的栽培難點在于夏末秋初高溫條件下培育壯苗,春甘藍的栽培難點則在于防止春季早期抽薹開花。甘藍葉面積大,根系入土較淺;產(chǎn)量高,需肥多。因此,甘藍應(yīng)種植在土壤肥沃或能多量施用有機肥料,灌排水便利、能保持一定土壤濕度的土地上。甘藍幼苗生長緩慢,大田生產(chǎn)一般采用育苗移栽。秋甘藍于立秋前后播種育苗,應(yīng)選通風良好的地方做苗床。在前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曬土,隨后耙碎做成1~1.4米寬的畦。澆透水,待水完全下滲后播種,播種量0.7~1.0千克/666.7米2。播種后覆干細土1~2厘米,并搭高1米左右的涼棚,覆蓋草簾、蘆席等。出苗后上午10時前和下午3時后揭開覆蓋物,在陽光照射強烈及下雷陣雨的時候蓋好覆蓋物,以營造有利于小苗生長的小環(huán)境條件。春甘藍于9月上中旬播種育苗,育苗不再需要涼棚。移栽甘藍的大田應(yīng)施足有機肥。播種后45天左右,幼苗7~8葉時進行大田移栽定植。為了保證成活,應(yīng)選無病蟲傷害的壯苗于陰天、雨前或下午3點以后栽植,起苗時應(yīng)帶土團。定植行距50~60厘米。春甘藍移栽不宜過早也不能太晚,移栽過早易造成第二年早春抽薹,太晚不利于越冬,在當?shù)爻跛?0~40天移栽較好。甘藍生長需肥水較多,需要定期追肥、灌水,以促進生長。甘藍生長期內(nèi)應(yīng)保持土壤濕潤,但忌土壤漬水;灌水宜在畦溝內(nèi)灌半溝水,讓土壤通過自然滲透保持畦面濕潤。甘藍結(jié)球緊實后,即可采收,秋甘藍在嚴冬來臨前收完,666.7米2產(chǎn)量可超過6000千克,春甘藍在抽薹前收完,666.7米2產(chǎn)量可達3000~4000千克。
栽培方法: 甘藍通常用種子播種,利用苗床或穴盤育成苗子,然后定植到田間。但亦可利用側(cè)芽行扦插繁殖。栽種一公頃甘藍,需要種子約0.3公斤,播種床選多孔性疏松的土壤,栽種一公頃甘藍需用播種床約170㎡(指床面面積),苗床作成后每隔5公分用竹片壓條溝一條,深約0.5公分,種子密播於條溝內(nèi),繼之蓋土,然后敷草灌水,待兩片子葉展開時(發(fā)芽后一星期)掘起苗子移植到移植床。用穴盤育苗時,宜用介質(zhì)如滿地王介質(zhì)育苗,穴孔直徑4~4.5公分為宜,或用50孔之穴盤。栽種一公頃地甘藍所需移植床床面面積約350㎡,行距8~10㎝,株距6~9㎝。甘藍育苗也可用撒播法,把種子直接播種到育苗床育成苗子,然后移植到田間。 主要病蟲害:(一)、病害: 甘藍的病害在低溫乾燥期發(fā)生較少,在高溫多雨期發(fā)生較多。 1、幼苗猝倒?。―amping off): (1)、病徵:幼苗近土面處莖基部細縊萎縮,幼苗遂折倒枯死。 (2)、防除法: ①種子用Thrim拌種消毒。 ②苗床注意排水,床土不可太濕,并須注意通風透光。 ③用35%依得利可濕性粉劑加水2,000倍行苗床灌注。 ④發(fā)病苗拔除燒掉。 2、軟腐?。⊿oft Rot;Bacillus aroudeae): 病徵:莖部、葉身、葉柄、葉球部均能被害,起初為水漬狀,而后軟化濕腐,并有臭氣。 ? ①本病在雨季排水不良地及用澆水方式灌水時,發(fā)病較烈,高溫期尤甚。故除調(diào)節(jié)播種期,使結(jié)球期在乾季外,并在結(jié)球后宜用畦溝灌溉,避用噴灑灌溉法收獲之。 ② 實行輪栽,發(fā)病地2~3年輪栽一次。 ③選用抗病品種。 ④ 放寬植距,使株間通風良好。 3、黑腐病(Black Rot;Xanthomonas campestris): 病徵:自幼苗至收獲期都有發(fā)生,葉緣呈黃褐色枯萎,病斑呈V字形。病斑先呈黃色,后變暗褐色漸次乾燥枯死,葉脈局部變褐色或紫黑色漸次擴大,被害部如被別種病菌侵入時,則軟化腐爛。莖部亦會被害,導管部變黑色腐爛成空洞。 4、露菌病(Downy mildew,Peronospora brassicae): 病徵:葉部初為黃綠色斑點,葉背面生白色霉,霉消失后呈褐色不正多角形病斑,由老葉先開始發(fā)病,苗期亦有發(fā)生。 (二)、蟲害: 1、土壤害蟲:切根蟲(Cut Worm; Agrotis ypsillon)及斜紋夜盜蟲(Army Worm; Spodoptera lituva)自地面咬斷幼苗或幼株,使發(fā)生缺株。植株長大后為害葉片及葉球,阻礙生育和促進軟腐病的發(fā)生。 2、葉部害蟲:主要者有葉潛蠅(Leaf miner; Phytomyza atricornis)、白粉蝶(Green Cabbage worm; Pieris rapac)、小菜蛾(Diamond Back moth; Lutella xylostella)、黃條葉蚤(Turnip flea Beetle; Phyllotrota striolata)、蚜蟲類(Aphid)等。
聲明:農(nóng)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quán)歸原作者。若您的權(quán)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97661a.com/news/250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