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技術一直延續(xù)到現在,更新慢 是為什么?
耕作技術一直延續(xù)到現在,更新慢 是為什么?
你說的是哪方面 什么時候
更新慢是科技不夠發(fā)達吧 我國的歷史就是農耕文明 耕作有悠久的歷史
中國古代在土壤耕作技術上經歷了畎畝法、壟平作兼行、提高水旱耕作技術和發(fā)展輪耕制等四個發(fā)展階段。
畎畝法階段
中國大約在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推行畎畝法,它是井田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对娊洝ば⊙拧ば拍仙健分械模骸拔医依?,南東其畝”;《詩經·大雅》中的“乃疆乃理,乃宣乃畝”等詩句,可視作把農田劃分成井田,在井田中理出畎畝的寫照。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井田制逐漸崩潰,畎畝法作為當時的基本耕作技術在迅速發(fā)展。由于這一時期農田土壤的突出特征是存在“畎畝”,所以當時人們把畎畝作為農業(yè)的代名詞。《國語·周語》韋昭注“畎畝”時說:“下曰畎、高曰畝,畝,壟也。”《莊子·讓王》司馬彪疏“畎畝”時也說:“壟上曰畝,壟中曰畎”??梢?,所謂畎畝法,也就是壟作法。經過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長期的壟作實踐,大約在戰(zhàn)國后期,人們對壟作的經驗進行了初步總結,從而為中國壟作物的理論與技術奠定了初步基礎?!秴问洗呵铩贰叭蔚亍焙汀稗q土”上所總結壟作理論與技術大概有以下四點:(1)提出了“上田棄畝”和“下田棄畎”的原則,這就是說,高田旱地要放棄壟臺不種而種壟溝;低田濕地要放棄壟溝不種而種壟臺。壟作的目的在于創(chuàng)造高低不平的微地形差異,以便在不同地勢和水分的條件下,分別采取高田低作或低田高作的辦法。(2)提出了“畝欲廣以平,畎欲小以深”的壟形要求。認為只有壟臺寬而平,壟溝窄而深這種壟形規(guī)格,才能“下得陰、上得陽”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力和光能,達到高產豐收的目的。同時指出“大畎小畝”和“高而?!钡膲判?,都是不合規(guī)格的。(3)提出了“稼欲生于塵,而殖于壑者”的要求,為人們創(chuàng)造合理的耕層構造指明了方向。這一時期的壟作法由于受著人力耦耕和耒耜這種耕具的限制,還是比較粗放的,主要是壟距較小,作為較差,“掩地表畝”,質量較差。
壟作與平作并行階段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牛耕和鐵犁的推行,特別是有壁犁的應用,以及配套整地工具耙耱的創(chuàng)始,使中國的土壤耕作進入了壟作與平作并行的階段。這一時期,新興的翻耕平作法,逐步形成了耕耙耱三位一體的耕作體系;漢代推行的代田法,又為壟作法增添了壟溝逐年互換,輪番利用土地的新內容。這一時期,壟作的方法已有耕地作壟等多種方式。不僅提高壟作法的耕作質量,并且擴大了壟作法的應用范圍。漢代,汜勝之在關中地區(qū)推行的區(qū)田法,為黃土高原區(qū)的保墑防旱和抗蝕保土,開創(chuàng)了新的途徑。魏晉南北朝時期即創(chuàng)始了不耕而種的方法,為后來的合理輪耕奠定了初步基礎。西晉時期,中國的華南地區(qū)創(chuàng)始了水田耕作的耕耙耖新體系。
提高水旱耕作技術階段
隋唐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南方水田農業(yè)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土壤耕作進入了水田耕作和旱田耕作并行發(fā)展的新時期。南方水田的耕作技術,逐步形成了水旱輪作,水耕與旱耕結合的技術體系;水田耕作已經形成了耕耙耖三位一體的耕作體系;旱作已經采用了“開淪作溝”,整地排水的技術,提高了壟和與平作的耕作技術。在壟人技術方面,提出了“畎欲深以端,畝欲沃以平”的新要求,在翻耕平作技術方面,總結了淺耕滅茬和深耕細耙的經驗。元代以后,區(qū)田法也發(fā)生了新變化,如帶狀區(qū)田可能已同“上田棄苗”法合流而不再重新提起,方形區(qū)田,小區(qū)變大區(qū),區(qū)間距離縮小,土地利用率提高,并且將間套復種技術用于區(qū)田。
發(fā)展輪耕制階段
明清時期,隨著間套復種的大發(fā)展,在土壤耕作上進入了發(fā)展合理輪耕制的新階段。南方水田地區(qū),普遍實行耕耙耖耘和免耕播種相組合的輪耕體系;北方旱地,特別是以麥豆秋雜糧為主要輪作復種方式的兩年三熟地區(qū),通行以耕耙耱和留茬播結合為主要形式的合理輪耕制。這一時期的壟作理論與技術也有新發(fā)展。如《多稼集》中總結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1)按地勢之高低,確定壟形規(guī)格。高田旱地壟形應當壟溝闊于壟臺;低田濕地的壟形應當壟臺闊于壟溝。(2)按地勢的高低,確定播種部位。高田旱地要播種在壟溝中,低田濕地要播種在壟臺上。(3)壟作的好處是:實行條播,有利于通風透光,壟溝逐年互換,有利于用養(yǎng)結合;高田低作,有利于保墑防旱;低田高作,有利于排澇;便于中耕培上,既能充分利用地力,又能保證農作物根深葉茂。這個總結代表了先人對壟作理論與技術的最高認識水平。這一時期還在地多人少的地區(qū)總結和推行了以輪流精耕細作,積極培肥土壤為主要特點的親田法。其中已經包括了輪作、輪耕、輪施肥等配套技術的新內容,對后來的耕作改制有深刻影響。此外,這一時期,中國人民還在甘肅、青海、寧夏的局部地區(qū)創(chuàng)始了保墑抗旱,抑制泛堿,提高地溫,促熟增產的砂田法。
中國古代在耕作制度上經歷了撂荒耕作制、輪荒耕作制、輪作復種制和多熟制等幾個發(fā)展階段。
撂荒耕作制階段
中國在原始農業(yè)時期,采行撂荒耕作制。這一階段,又可發(fā)為刀耕、鋤耕、犁耕三個時期。刀耕農業(yè)時期,主要使用石刀、石斧和尖頭木棒之類的原始工具,實行以砍倒燒光為特點的刀耕火種。一般是砍種一年后撂荒,實行年年易地的粗放經營。這一時期的土地利用率極低,人工養(yǎng)地的能力很差,在地力消耗殆盡之后,只好把土地廢棄,利用自然植被自發(fā)地恢復地力。因此,此期采行的撂荒制其撂荒期很長。采行刀耕農業(yè)的人們,多營遷徙不定的生活,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此期相當于生荒耕作時期。在鋤耕農業(yè)時期,人們發(fā)明了鋤、鏟、耜之類松翻土壤的工具,已由山林或榛莽的砍燒逐漸轉向土地的加工。
此期已改變了年年易地的辦法,轉而采用連種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辦法。這一時期,已經開始有村落,營半定居生活,逐漸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此期是由生荒耕作向熟荒耕作過渡的時期。中原地區(qū)的古代華夏族,多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土質疏松的地帶,早在約七八千年或六七千年前就已由刀耕農業(yè)過渡到鋤耕農業(yè)。如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西安半坡遺址,就都有石鋤或石鏟之類的工具出土,并有較大規(guī)模的定居遺坦。在犁耕農業(yè)時期,已經發(fā)明并使用了石犁、耘田器等耕具,加強了土地中工的能力。此期,在土地利用上已經采取連種幾年和撂荒幾年的辦法,在養(yǎng)地采用半靠自然力和半靠人工的措施。這一時期的人們已營定居生活,并進入父系氏族時期。此期已相當熟荒耕作時期。
輪荒耕作制階段
輪荒耕作制是已耕地地和撂荒地之間有計劃定期輪換的耕作制。它雖然仍屬于撂荒耕作制的范疇,但是,它已經是撂荒耕作制的高級階段。中國在商和西周時期,曾實行輪荒耕作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推行“田萊制”或“易田制”。田萊制就是已耕地和撂荒地之間有計劃地定期輪換的耕作制,已能按照土質的優(yōu)劣確定撂荒的年限,并且撂荒的年限已經縮短。易田制按照《周禮·大司徒》的記載,是已耕地和撂荒地之間定期輪換的輪荒耕作制。但是,在這種授田制度中,在都鄙居地近旁已經有了“不易”之地,即連年耕種而不撂荒的地。它是由輪荒制向連種過渡的一種耕作制。輪荒耕作制與撂荒耕作制比較,土地利用率有一定提高,養(yǎng)地措施有一定改進。
輪作復種制階段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性質發(fā)生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農業(yè)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特別是鐵制農具的應用和牛耕動力的推行,耕作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因此,秦國和六國都發(fā)生了由輪荒制向連種制的轉變。這一時期,有部分地區(qū)還在土地連種制的基礎上創(chuàng)始了輪作復種制?!豆茏印ぶ螄分兴f的“四種而五獲”;《荀子·富國》中所說的:“一歲而再獲”;《呂氏春秋·任地》中所說的“今茲美禾,來茲美麥”等,都可據之解釋推測為輪作復種制的創(chuàng)造。秦漢時期的輪作復種制有了初步發(fā)展,《周禮》鄭注中所說的“芟刈其禾,于下種麥”;“芟荑其麥,以其下種禾豆”等說明,東漢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麥豆谷之間輪作復種的兩種三熟制已經占有一定的比重。
有人認為東漢時期漢水流域的南陽地區(qū)已創(chuàng)始了稻麥輪作復種一年兩熟制,也有人認為當時的南陽地區(qū)不可能稻麥兩熟,因為稻后種麥時間已晚。但是,也不否認在水稻育苗移栽或小麥在割稻前套種的情況下,也可能作到稻麥兩熟。這一時期,華南的部分地方出現了雙季稻的栽培。楊孚《異物志》說:“交趾稻,夏冬又熟,農者一歲再種?!背溯喿鲝头N這外,此期還創(chuàng)始了間作套種制。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輪作復種制和間作制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西惡左思《吳都賦》有“國稅再熟之稻”說明雙季秀的栽培已從華南地區(qū)發(fā)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綠肥輪作也首見《廣志》。南朝宋盛弘人的《荊州記》中還載有淮陽郡及其附近用溫泉水灌溉實現水稻“一年三熟”的事例。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各種作物茬口作了比較研究,得出豆類作物是谷類作物良好前作的結論,從而為中國的合理輪作確立了豆谷輪作的格局;總結了合理輪作的經驗,認為“谷田必須發(f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從而在理論上闡明了了合理輪作在消滅雜草、減輕害蟲危害、提高產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總結了綠肥輪作的經驗,認為“其美與熟糞蠶矢同”,“與糞良美無殊”,并且有“又省功力”的爭奪戰(zhàn),稱綠肥輪作為“美田之法”。還總結了間作套作的經驗,認為,在桑間種植小豆綠豆,有“二豆良美,潤澤益?!钡墓πА7粗?,認為在大豆地中“夾種麻子”有“扇地兩損,而收并薄”的弊端。從而為在間作套作中選擇合理的組合,晝利用植物種間的互利因素,避免其互相抑制的因素,奠定了理論和技術的基礎。
多熟制階段
隋唐兩宋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南方的輪作復種、多熟種植有新的發(fā)展。唐代鄭熊的《番禺雜記》中所說的“早稻”和“晚稻”表明,華南地區(qū)的雙季稻栽培,已有長足發(fā)展,唐樊綽《蠻書》中有關云南滇地一帶麥稻兩熟的記述表明,這一時期華南地區(qū)稻麥兩熟也有新發(fā)展,白居易描寫蘇州地區(qū)農村情況的詩:“去年到郡日,麥穗黃離離;今年到郡日,稻花白霏霏”;元鎮(zhèn)描寫湖南岳州地區(qū)農村情況的詩:“年年四五月,繭實麥小秋,積水堰堤壞,拔秧蒲稗稠”,都說明當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麥稻兩熟的新發(fā)展。北宋初年,封建官府的調整作物和品種布局上采取的兩項重大措施,對南方多熟制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兩項措施是:(1)勸諭江南百姓益種諸谷;(2)推廣“占城稻”。從而促進了南方麥稻兩熟的雙季稻的發(fā)展。南宋時期陳甫《農書》總結了南方地區(qū)麥稻、豆稻、菜稻兩熟的經驗,進一步促進了南方兩熟制的發(fā)展。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刈麥行》中描寫了蘇州地區(qū)麥稻兩熟的情況:“腰鐮刈熟趁晴歸,明早雨來麥粘泥;犁田待雨播晚稻,朝出移秧夜食()”。南宋詩人楊萬里在《江山道中麥熟》中描述了浙江江山一帶麥稻兩熟的情況:“黃云剖露幾肩歸,紫玉飲香一飯肥。卻破麥田秧晚稻,未教水牯臥斜暉?!蹦纤沃苋シ窃凇稁X外代答》中關于廣東飲州地區(qū)“月禾”的描述,說明這一時期華南的部分地方還發(fā)展了水稻的三熟制。王禎《農書》總結的麥稻兩熟田開溝作壟,整地排水的經驗,促進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麥稻兩熟的發(fā)展。宋元時期,中國間作套作的理論與技術續(xù)有發(fā)展。陳旉《農書》不僅從桑苧間作“桑根植深,苧根植淺”的角度論證了深根對淺根這一合理間作組合的科學性,而且總結了“因糞苧,即桑亦獲肥益”的經驗?!掇r桑輯要》中深入地探討了桑間種植的問題,并提出了高棵對矮棵這一合理間作的組合原則。明代,南方的多熟制又有較大的發(fā)展。明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所說的:“南方平原,田多兩栽兩獲者”,說明當時南方平原雙季稻的栽培已占相當比重。這一時期的雙季稻除了連作稻之外,還有間作稻,明長谷真逸《農田余話》中所說的就是雙季間作稻。此期麥稻、豆稻、菜稻輪作復種的一年兩熟制有新的發(fā)展。明沈氏《農書》總結了浙江湖州地區(qū)收稻后“墾麥棱”復種小麥、油菜的經驗。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總結了稻豆輪作復種,免耕播種的經驗。此東南沿海棉區(qū)還創(chuàng)始了稻棉輪作和麥棉套作的方法。廣東、福建、浙江的溫黃平原的部分地方還發(fā)展了三熟制。其中既有水稻的三熟,又有二稻一麥的三熟,還有麥稻菽的三熟。清代,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多熟制都有長足的發(fā)展。從南方來看,雙季稻的栽培更為普遍,并且在較大范圍內發(fā)展了稻麥、稻豆、稻菜、稻雜的兩熟、三熟制進一步擴展。從北方來看,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qū)較廣泛地推行了以冬麥為中心,以麥豆秋雜為主要輪作復種方式的兩年三熟制,在部分地方發(fā)展了麥稻兩熟。明清時期,間作套種有較大發(fā)展。其中有稻豆間作套作、麥豆間作套作、麥棉間作套作、糧肥間作套作等多種方式。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97661a.com/news/254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