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和蛇莓有什么不同,關于兩者的具體介紹
農(nóng)機大全網(wǎng)(m.97661a.com)今天給各位分享野草莓和蛇莓有什么不同,關于兩者的具體介紹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野草莓和蛇莓有什么不同,關于兩者的具體介紹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野草莓和蛇莓有什么不同,關于兩者的具體介紹 ♂
野草莓和蛇莓有什么不同,關于兩者的具體介紹植株:野草莓植株高,多生于草地、山坡、林下;蛇莓植株低,匍匐生長,路邊生長在地上的大部分是蛇莓。
花:野草莓花是白色的;蛇莓花是黃色的。
果實:野草莓的果實為很多紅色小顆粒簇成的空心果;蛇莓的果實表現(xiàn)為渾圓實心果上長出分散的紅色“觸角”。
味道:野草莓多是酸甜的;蛇莓味道寡淡。
一、野草莓的具體介紹
1、野草莓是薔薇科植物,又叫森林草莓、瓢子,在我國的生長地很多,有浙江、吉林、陜西、福建、新疆、云南、貴州等。
2、野草莓要種植需要選擇地勢稍高、地面平坦、灌排方便以及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這樣野草莓才能長的好。
二、蛇莓的具體介紹
1、蛇莓是薔薇目薔薇科植物,別名很多,有龍吐珠、三爪風、蛇泡草、蛇果、雞冠果等,屬于多年生草本,全株有柔毛,匍匐莖長。
2、蛇莓在山坡、路邊、田埂都有生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收斂止血作用,又能治毒蛇咬傷等。
三、野草莓和蛇莓的不同點
1、植株:野草莓植株高,多生于草地、山坡、林下;蛇莓植株低,匍匐生長,路邊生長在地上的大部分是蛇莓。
2、花:野草莓花是白色的;蛇莓花是黃色的。
3、果實:野草莓的果實為很多紅色小顆粒簇成的空心果;蛇莓的果實表現(xiàn)為渾圓實心果上長出分散的紅色“觸角”。
4、味道:野草莓多是酸甜的;蛇莓味道寡淡。
野草莓的移栽方法,栽種時根系要平展埋入土層中 ♂
野草莓的移栽方法,栽種時根系要平展埋入土層中1、9月上旬進行移栽,可在元月底至2月初上市。
2、移栽起苗需每畦栽2行,行距27cm,穴距20cm,畝栽12000株。
3、栽植草莓時,需與同行植株花序一致,使草莓苗弓背朝花序向預定生長方向,苗心露出畦面,根系平展埋入疏松土層,及時澆水并將外露根埋入土層。
一、野草莓的移栽方法
1、草莓園的選擇與整地
(1)草莓園應選光照充足,地勢稍高、地面平坦、灌排方便、土壤肥沃疏松、前茬作物為豆類或蔥蒜類蔬菜地為宜,園地應先行除雜草、滅地下害蟲。
(2)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灑(濕潤土層5-6厘米),防治蠐螬、螻蛄、地老虎。1周后,畝基施優(yōu)質(zhì)腐熟農(nóng)家糞肥5000千克,過磷酸鈣100千克、氯化鉀50千克。
(3)結合深翻園地,精細整地,做成高20厘米,寬50厘米的畦面,畦溝寬30厘米。大棚長度以20米為限,內(nèi)有4畦。
2、移栽方法
(1)為爭取元月底至2月初草莓上市,繁育圃草莓苗移栽大棚畦面的時間應在9月上旬。
(2)要隨起苗,隨移栽,每畦栽2行,行距27厘米,穴距20厘米,畝栽12000株。
(3)栽植時同一行植株的花序朝同一方向,使草莓苗弓背朝花序預定生長方向,苗心露出畦面,根系平展埋入疏松土層,及時澆定植水,并使外露的根埋入土層中。
3、草莓園的管理
(1)中耕與施肥
中耕松土,利于有機物分解。11月至12月應淺中耕3次。初花期與坐果初期各追肥1次。畝施尿素10千克,磷肥20千克,氯化鉀10千克,或三元復合肥35千克。
(2)花芽分化前期的管理
①9月上旬移栽的草莓苗,除及時補充水分外,應加蓋遮陽網(wǎng)遮蔭。網(wǎng)離地面1.2米,便于人員操作。
②要及時摘除枯葉、老葉及腋芽和匍匐莖,保持5-6片葉。草莓花芽分化需較低溫度和短日照,可在遮陽網(wǎng)上加蓋草苫(草簾)。
③通過揭與蓋草苫的操作過程,人工造成短日照的條件及較低溫度,促進頂花序和腋花序的分化,時間有月余。
(3)灌排方式
①在開花與漿果生長初期,分別灌水1次。宜用溝灌,使水灌到溝高2/3處為好,讓水漸漸滲入畦土,溝內(nèi)余水排出。若天旱,應5-7天灌水1次。
②用橡膠管前端套上一段金屬管進行穴灌,既省水,又能保持畦土疏松。秋季多雨時,應及時排水。草莓園四周應早做排水溝道,使棚內(nèi)畦溝水能排盡。
(4)加蓋塑膜
①10月至11月上旬,是草莓花序分化期末,可撤除遮陽網(wǎng)。
②江準地區(qū),“立冬”后蓋地膜,“大雪”前覆蓋大棚膜,使棚內(nèi)氣溫保持在28-30℃。“暖冬”年份,“冬至”時節(jié)加蓋中棚塑膜。“冷冬”年份則應同時蓋上大、中棚塑膜。
③總之,“小寒”至“大寒”時節(jié),棚內(nèi)氣溫應保持在25℃以上,至少也在23℃以上,只有滿足以上氣溫,草莓才可以正常生長。
(5)通風操作
①草莓苗生長的土壤濕度應在70%-80%為宜。棚內(nèi)空氣濕度以60%--70%為好。因此,當棚內(nèi)氣溫超過30℃時,應通風。
②11月至12月應于上午10時至下午3時揭開大棚及中棚兩頭塑膜通風。當棚內(nèi)濕度超過70%時,也應通風,以降低棚內(nèi)空氣濕度。
③花期棚內(nèi)放養(yǎng)蜜蜂,可在大、中棚兩頭另做尼龍絲網(wǎng),便于順利通風。大棚通風的另一作用,是防治草莓白粉病。
(6)采收
草莓苗開花、坐果到漿果著色,軟化,釋放特有香味,時間約30天。草莓漿果成熟后,應分批采收上市。通常畝產(chǎn)草莓1500千克。
二、野草莓和蛇莓的區(qū)別
1、野草莓的顏色更加鮮亮,而且可以看到它的表面是由許多飽滿的紅色小顆粒簇成一團的,而蛇莓則是在一個渾圓肉球的表面上再長出較分散的紅色小“觸角”,細看起來有些不適。
2、野草莓的表面還有一些絨毛,細看是可以看到的,蛇莓則沒有。
3、野草莓開花白色,蛇莓開花黃色。
野荸薺對水稻產(chǎn)量有什么影響 ♂
野荸薺對水稻產(chǎn)量有什么影響野荸薺又名地梨、馬蹄,為莎草科植物,扁圓形,表面光滑有光澤,紫紅色或者黑褐色,生長在池沼中,地上的深綠色莖叢生,地下的球莖可供食用。近年來水稻免少耕栽培應用面積大,減少了對野荸薺地下球莖的機械損傷,導致危害加重。直接影響了水稻的產(chǎn)量。很多實驗表明野荸薺的密度對于水稻的產(chǎn)量有很大關系。
一、野荸薺的特點
野荸薺又稱地梨、馬蹄,是莎草科植物,扁圓形,表面光滑有光澤,紫紅色或黑褐色,生長在池沼中,地面深綠色莖叢生,地下球莖可食用。近年來,水稻免耕種應用面積大,減少了對野菱角地下球莖的機械損傷,導致危害加重。直接影響水稻的產(chǎn)量。
二、盆栽實驗
在貴州貴陽的自然光溫條件下,盆栽試驗結果顯示,野菱角不同密度的顯著干擾降低了雜交水稻k優(yōu)5的有效穗和水稻產(chǎn)量。當野荸薺球莖栽培3、6、9、12、15個/盆10.1米2時,水稻有效穗數(shù)分別為21.4、20.2、19.4、17.0和14.6個,水稻產(chǎn)量分別下降2.3%、11.15%、15.21%、23.6%和38.98%。
三、田間小區(qū)實驗
在安徽和縣稻區(qū),田間小區(qū)試驗,在水稻移植后第16天接種密度不同的野菱角苗,在水稻不同育期觀察水稻生長情況。結果顯示,當野菱角接種密度為91株/米2時,晚稻湖北105株高度下降3.08%,有效分蘗下降12.64%,千粒重度下降9.44%,水稻下降29.70%;當野菱角接種密度為182株/米2時,水稻有效分數(shù)下降31.66%,千粒重度下降16.38%,水稻減產(chǎn)48.6%。
四、競爭田區(qū)實驗
在沿江圩區(qū)安徽省白湖農(nóng)場開展的野荸薺和水稻競爭田區(qū)試驗,結果顯示,接種野菱角球莖1、3、5、10個/米2,高峰期的野荸薺苗莖數(shù)分別達到11.5、42.3、85.8和144.6株/米2,平均每球莖生長約15個莖數(shù)。水稻品種徽雙優(yōu)996的分蘗數(shù)分別減少0.7%、3.0%、1396和18.1%;有效穗分別減少1.2%、3.3%、9.0%和11.6%;稻谷千粒重分別下降0.6%、3.6%、8.0%和10.6%;稻谷產(chǎn)量分別減少2.3%、13.5%、19.3%和25.3%。
野荸薺的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附繁殖特點 ♂
野荸薺的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附繁殖特點野荸薺的生長發(fā)育環(huán)境:積水牲能好、質(zhì)地疏松、pH值中性、有機質(zhì)含量較高的土壤,長期積水的稻田和易灌易排的稻田中。
野荸薺的繁殖特點:野荸薺萌發(fā)后15天左右地下莖開始分化形成,地下球莖發(fā)生最多的土層是在3~5厘米的耕作層上部,野荸薺地下莖有3~5節(jié),節(jié)上有芽,當節(jié)膨大后,芽就向上長出土面,即為分株。
一、野荸薺的分布與適宜生長環(huán)境
1、野荸薺適宜生長在積水牲能好、質(zhì)地疏松、pH值中性、有機質(zhì)含量較高的土壤中。
2、野荸薺適生于長期積水的稻田和易灌易排的稻田,密度達到每平方米15.5株和4株;而在灌水條件差、經(jīng)常脫水干旱的稻田很少或無野荸薺發(fā)生。
3、耕作方式對野荸薺發(fā)生密度的影響很大,在免(少)耕晚粳稻田的野荸薺密度最高,達每平方米13.5株;而翻耕晚粳稻田野荸薺密度下降為每平方米10.5株。
4、不同類型水稻品種對野荸薺發(fā)生密度也有一定的影響,冠層較大的雜交稻稻田野荸薺發(fā)生密度最低,為每平方米1.3株;而中粳稻田和晚粳稻田則分別為每平方米4.8株和10.5株。
二、野荸薺地下球莖在土層中的分布及環(huán)境因子對其萌發(fā)率的影響
1、野荸薺地下球莖是其繁殖后代的最主要的遺傳組織,分布較深,在10~20厘米土層中的分布占總賕莖數(shù)韻60%以上。其中在淺層土的0~5厘米土層中的分布較少,為5.5%,在5~10厘米土層中的分布為14.5%,在10~15厘米土層中的分布為38.5%,在15~20厘米土層中的分布為26%,在20~25厘米土層中的分布為15. 5%。
2、野荸薺球莖具有休眠特性
(1)野荸薺球莖發(fā)芽的最低溫度為12℃,最適發(fā)芽溫度為25℃~ 30℃,最高發(fā)芽溫度為40℃。
(2)野荸薺球莖具有在深層土壤中萌發(fā)的能力,不同深度的野荸薺發(fā)芽率均達到80%以上。但出苗所需天數(shù)不同,在O~5厘米土層中出苗需要2~3天,在5~10厘米土層中出苗需要3~5天; 在10~15厘米土層中出苗需要5~10天,在15~20厘米土層中出苗需要10~15天,在20~25厘米土層中出苗需要15天以上。
(3)土壤含水量對野荸薺球莖萌發(fā)的影響明顯。在土壤含水量≤10%時,野荸薺球莖不能萌發(fā),在土壤含水量20%~30%時,萌發(fā)率為10%~15%,土壤含水量大于40%及有水層條件下,萌發(fā)率大于35%。表明野荸薺球莖不耐干旱,采用日曬或在嚴寒冬季耕翻曬垡,翻出土表面后很易喪失發(fā)芽能力。
三、野荸薺的生長發(fā)育及在水稻田中的發(fā)生規(guī)律
1、野荸薺萌發(fā)后15天左右地下莖開始分化形成,地下球莖發(fā)生最多的土層是在3~5厘米的耕作層上部,在該部位,土質(zhì)疏松, 水、肥、氧氣充足,有利于野荸薺的生長。野荸薺地下莖有3~5 節(jié),節(jié)上有芽。當節(jié)膨大后,芽就向上長出土面,即為分株。第一分株發(fā)生時間約為出芽后25~30天,然后發(fā)生第二次、第三次分株。出芽后50天左右為分株長出高峰期。此時,野荸薺地上鮮重增加最快,株高也逐步超出水稻。
2、野荸薺分株的形成與水層、光照關系密切,低洼積水的田塊產(chǎn)生的分株較多。
(1)水稻的不同品種因其株高、生育期及封行的時期有早有遲,對野荸薺的分株及株高均有不同的影響。觀察發(fā)現(xiàn),雜交稻田、中粳稻田和晚粳稻田的野荸薺分株分別為:3.2個、6.3個和11.8個。顯示雜交稻田野荸薺的分株密度最低,而晚粳稻田的分株密度最高。
(2)水分對野荸薺的分株影響明顯,在有水層條件下野荸薺的分株數(shù)量最多;在土壤飽和水分條件下,分株數(shù)量居中;在濕潤條件下,分株數(shù)量較低;干旱條件下無分株。
(3)大田條件下,由于農(nóng)事操作的影響,雖然在犁地之前野荸薺球莖已開始發(fā)芽,但球莖的發(fā)芽出苗高峰期在6月中下旬,此時水稻處于分蘗期。球莖發(fā)芽后,隨著側(cè)生根莖的產(chǎn)生,植株營養(yǎng)生長持續(xù)較長時間,一般為85~90天,在7月底至8月初開花。8月中旬種子開始成熟。
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nóng)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lián)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97661a.com/news/9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