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進步奠定高產創(chuàng)建堅實基礎(科技進步背后的小尷尬)
農機大全網(m.97661a.com)今天給各位分享科技進步奠定高產創(chuàng)建堅實基礎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科技進步背后的小尷尬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本文導讀目錄:
科技進步奠定高產創(chuàng)建堅實基礎 ♂
科技進步奠定高產創(chuàng)建堅實基礎 4年來,我國糧食生產連續(xù)增產,夏糧今年又實現連續(xù)5年創(chuàng)歷史新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科技累積效應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統計顯示,2007年科技對我國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49%,覆蓋了糧食生產從種到管到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農業(yè)科技的進步大大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為我國糧食豐產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科技貫穿種管收
用科技提升我國糧食的生產能力是針對我國糧食生產現狀提出的。當前,我國人均耕地資源減少,耕地質量不高,要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多樣需求,必須緊緊依靠科技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把科技運用到糧食生產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已成為全社會共識,也是農業(yè)部門和億萬農民近年來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
糧以種為先,種子是糧食生產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廣良種補貼,大大提高了良種統供率、優(yōu)質率,調動了農民種糧用良種的積極性。以小麥為例,農業(yè)部的統計顯示,2007年全國小麥秋冬播統一供種面積1.81億畝,統供率達52.8%,比上年增長2.5個百分點;優(yōu)質專用小麥面積2.17億畝,優(yōu)質率63.2%,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
在加強良種推廣普及的同時,各地通過大力推廣小麥精播半精播、病蟲害綜合防治、旱作節(jié)水、免耕栽培等先進適用技術,促進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農機農藝有機結合,推進標準化生產發(fā)展,使糧食生產能力和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廣西大力推廣“三避”(避雨、避寒、避曬)技術,河北加強“兩節(jié)”(節(jié)水、節(jié)肥)、“兩晚”(玉米晚收、小麥晚播)技術推廣,甘肅重點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江蘇重點推廣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等。這些技術的大力推廣,實現了糧食大面積區(qū)域平衡增產。
科技增糧,不能不提到測土配方施肥行動。2005年,國家啟動測土配方施肥行動,3年累計安排財政補貼資金16億元,在1200個縣推廣應用該項技術,免費為1.4億農戶提供服務。通過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區(qū)糧食畝增產幅度在6%至10%,畝均節(jié)本增效30元以上,減少不合理施肥160多萬噸(折純),肥料利用率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今年,中央財政再補貼11.5億元,免費為1.2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服務,覆蓋三分之二以上農業(yè)縣,預計技術推廣面積9億畝以上,超過了15.8億畝糧食總面積的一半。
糧食生產,農業(yè)機械的作用不可小覷。目前,在糧食的從種到管到收都有機械的身影。今年春耕期間就有近千萬臺農機投入糧食生產,夏收期間,又有42萬臺聯合收割機投入生產。今年,農業(yè)部又在全國建立100個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示范縣,將使全國水稻機插秧面積達到5000萬畝。
系統工程立大功
在科技增糧的道路上,有一些大的手筆值得記述。
糧食豐產科技工程。2004年,農業(yè)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等聯合12個糧食主產省人民政府,啟動實施了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立足我國糧食主產區(qū)的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主攻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主抓核心區(qū)、示范區(qū)、輻射區(qū)。該項工程目前已篩選100多個高產優(yōu)質高效糧食作物新品種,集成創(chuàng)新了100多套具有區(qū)域特色的作物大面積豐產栽培技術體系,建成了一批糧食高產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區(qū)面積累計6億畝。5年來累計增產糧食3660多萬噸,增加經濟效益達500億元。
農業(yè)科技入戶工程。該工程自2004年實施以來,中央財政共投入2億元。到2007年底,共建設示范縣300個,培育示范戶26萬戶,輻射帶動520萬農戶。通過實施該工程,使項目區(qū)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5%以上,成果轉化率明顯提高。
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
2007年,農業(yè)部和財政部又啟動了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農業(yè)部選擇了包括水稻、玉米、小麥等在內的10個大宗農產品產業(yè)技術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目前,已完成了產業(yè)技術研發(fā)中心和綜合試驗站建設工作。
糧食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高產創(chuàng)建是我國糧食生產工作思路的重大轉變,也是我國糧食生產發(fā)展的新途徑。今年,農業(yè)部啟動了全國糧食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年活動,在全國建設500個萬畝集中連片糧食高產創(chuàng)建示范點,通過集成技術、集約資源,實行良種良法配套,實現畝產小麥600公斤、單季稻700公斤、玉米800公斤、雙季稻900公斤的“6789”目標,以點帶面,推動區(qū)域性大面積平衡增產。據統計,全國150個萬畝小麥示范片畝產比普通田塊高出150公斤以上。
在500個農業(yè)部級萬畝高產創(chuàng)建示范點的基礎上,各省區(qū)市還增加了627個省級示范點。紛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高產示范、高產競賽活動。如安徽的“小麥高產攻關活動和水稻產業(yè)提升行動”、陜西的“小麥標準化示范工程”、江蘇的“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示范方”、山東的“玉米千斤省行動”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是關鍵
人是生產力中的決定性因素,農業(yè)科技被農民普遍掌握了才能最終轉化為生產力。實際上,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能夠連年取得豐收,也得益于我國廣大農民科技素質的不斷提高。
近年來,農業(yè)部等相關部門把對農民開展科技培訓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從2006年起,農業(yè)部會同財政部組織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大力開展農業(yè)科技培訓,培養(yǎng)農業(yè)生產能手和農民技術骨干,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3年來,中央財政共安排資金8億元,在31個?。▍^(qū)、市)948個縣4萬個村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截至2007年底,累計培訓農民217萬人,同時帶動地方投入配套資金1.5億元,擴大項目實施縣281個,擴大培訓村15294個。
實際上,從1990年開始,中央農業(yè)廣播電視學校就在全國31個省區(qū)市的2000多個縣組織開展了綠色證書培訓,培養(yǎng)農民技術骨干超過2000萬人,1100萬農民獲得了綠色證書;1999年至2005年在1256個縣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培訓農村青年骨干350萬人。另外,還大力發(fā)展高、中等農業(yè)職業(yè)教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了500多萬留得住、用得上的各類人才。
除此外,農業(yè)部門還利用農時加大培訓力度,讓農民在生產中掌握必要的技術。
自2004年10月農業(yè)部開始實施“科技入戶工程”以來,大批示范戶經過培訓脫穎而出,帶動廣大農戶示范推廣優(yōu)良品種和配套技術,提高了農業(yè)科技的入戶率和到位率,對糧食增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今年年初,我國南方遭遇雨雪冰凍災害,農業(yè)部提前啟動實施了全國農業(yè)抗災減災和春耕生產科技進村入戶行動,派出180多個專家工作組、近5萬名科研教學單位專家教授進村入戶開展科技服務,100多萬名基層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春耕生產,共發(fā)放明白紙過億張,培訓農民超過1億人次。其中,“科技救災恢復生產遠程培訓大課堂”,使全國2萬余名基層農技人員和種養(yǎng)大戶接受了培訓。據了解,農業(yè)部還圍繞大宗糧食作物主導品種和系列主推技術,制作了科技光盤3萬套和圖書資料2萬套,送往生產一線,并與中組部遠程教育辦公室聯合實施覆蓋全國30萬個村、為期2個月的災后重建和春耕生產遠程培訓。
為加快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農業(yè)部今年還在全國24個?。▍^(qū)、市)建立100個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示范縣,每縣每年計劃完成200人以上技術骨干培訓任務。
科技進步背后的小尷尬 ♂
科技進步背后的小尷尬農機在農業(yè)生產中給人們帶來的便利有目共睹,但有時候卻會使農民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談談因為科技進步給農民們帶來的尷尬事。
尷尬事情一:農民在自家玉米地噴滅草藥,卻損害鄰居家的土豆苗,鄰里關系僵化。
也許滅草藥的存在,是極大的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雖然過量使用除草劑會導致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中的某些化學元素超標,危害食用者的身體建康,但是,農民們還是愿意廣泛使用,畢竟是噴了它,能少干很多農活。但是,噴除草劑的時候,會給農民們帶來一些麻煩的。
舉個例子,王大爺在自家的玉米地里噴除草劑,隔壁的李大媽家種的是土豆。種過地的朋友清楚,玉米的除草劑和土豆地里的除草劑是不同的,但是,噴灑當天風大,于是除草劑就被風吹到了土豆地,李大媽地里的一壟土豆苗全部死亡。雙方都覺得責任不在自己,所以,鄰里關系有些僵化。
尷尬事情二:玉米收割機的存在,十畝玉米不到三小時就收割完畢,但是收割機吃玉米,一畝地損失一百斤左右,到底用不用?
到了秋天,我們收割玉米的時候,往往都是手工撇玉米,但是近年來收割機的進村,很多農民們?yōu)榱耸∈率×Γ技娂婇_始用收割機收割。但是,細心的農民們發(fā)現用收割機收玉米,往往會損失很多玉米,有的是因為玉米棒子太小被遺漏,有的是因為撞擊把棒子上的玉米掉到土里。一畝地往往會損失100多斤,有些農民們表示自己不愿意用收割機,但是又不得不用,非常尷尬難受。
為什么不得不用呢?原因在于,自己感覺種地不容易,自己一年中收入也就三四萬,平日里打工又找不到地方,所以全家人都指望糧食賣錢生活。但是,用收割機收割玉米,一畝地需要花費收割費用五六十,再加上收割過程中玉米的損失一畝地自己要花掉150左右,而自己本來一畝地的收入就少,這樣下來幾乎利潤沒有。但是左鄰右舍都用收割機收割,剩下自己一家的糧食放在地里,心里不踏實。很容易被偷,所以,不想用也得用。
科技進步讓農民有什么改變呢? ♂
科技進步讓農民有什么改變呢?科技進步讓農民有什么改變呢?
作為三農領域的人,我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科技就是生產力,科技對農業(yè)發(fā)展同樣推進作用巨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減輕農民勞動強度
就拿科技水平不算太高的插秧機來說,代替了灣著腰、撅著屁股、雙手密切配合的栽插動作。干過這個農活的人都知道,連續(xù)4、5小時保持這個姿勢,即使不勞動,人都吃不消。勞動結束后,總是腰酸背疼,站也不是,坐也是,那個滋味真不好受!人力栽秧,因在水田里勞動,除了累,還弄一身水和泥,臟也不可避免。
各種農業(yè)機械都會顯著降低農民勞動強度。
二提高農民的糧食產量
通過科技工作者努力,改進良種,糧食產量由過去幾百斤,現在超千斤。例如,受國人愛戴的袁隆平,在雜交水稻方面研究,成果倍出,產量持續(xù)增加,我國糧食之所以十六年增,袁老團隊有很大功勞。
三科技改善了農作物品質
農作物通過品種改良、雜種、基因控制等科技手段,培養(yǎng)一大批抗旱、耐澇、不易倒伏、抗病蟲害、產品色香味俱佳、營養(yǎng)好的新種,做到農作物品質優(yōu)質化,使之在市場中有競爭優(yōu)勢。
四、節(jié)約資源和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就目前而言,科技進步對農民的改變還不甚理想。
筆者認為科技進步最終會使農民改變?yōu)椋?/p>
1)、農業(yè)是中國社會最體面、最令人羨慕的職業(yè)之一,工作環(huán)境不再日曬雨淋,干工作不再是臟、苦、重活。農民從業(yè)者,已有一定門檻限制:如農學專業(yè)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有多種農機操作技能的證書;有一定的農業(yè)管理經驗等。
2)一個4、5之家,只要家里有一個是農民,就能過體面生活。而不是4、5之家,個個是農民,都干農活,卻是沒有一個人能過上體面生活。
我是安慶光余,喜歡三農,熱愛三農,也歡迎友友關注、評論、點贊。
標簽: 農業(yè)機械新技術大全廣告咨詢:18215288822 采購熱線:18215288822
聲明:農機大全所有(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 56325386@qq.com 刪除。
載注明出處:http://m.97661a.com/news/267566.html